記者途經南京新街口慈悲社時看到,在路邊收廢品的一對50歲夫妻在廢品攤邊擺起“家宴”,慶賀夫妻倆加起來的“百歲”生日以及來南京創業20年。說起這對夫妻,周圍居民經常可以見到,他們一早就忙著給周圍幾座大廈拖運垃圾,白天他們在路邊擺攤收舊紙板等廢品。在常人眼里,做
保潔、收廢品是與臟、累、貧困捆綁在一起的,然而記者獲悉,這對來自宿遷的夫妻,在南京靠做保潔、收廢品不但養活了3個孩子,還在新街口鬧市地段買了兩套房子1輛車,并且如今已當上爺爺奶奶。
【他們扎根南京】
20年前,從木匠改行到社區打零工做保潔
今年50歲的徐家慧是宿遷人,同齡大的妻子叫劉翠珍,也是宿遷人,如今兩人都在南京靠做保潔收廢品扎根,不但如此,3個兒子也在南京落戶,大兒子和二兒子已經在南京成家,如今老夫妻倆是兩個小孫女的爺爺奶奶了。來南京前,徐家慧曾是一名木匠,到哈爾濱跟著私人老板打過工。徐家慧告訴記者,1990年國慶節,他的一個親戚介紹夫妻倆到南京慈悲社社區打零工,妻子劉翠珍就在社區做
保潔員,當年社區還提供了一間門房給他們住,盡管當時門房內電都沒有,但是好在有個吃飯睡覺的地方。
“后來,我們生了孩子以后,沒有電不行,一家人擠在一間門房內實在難受,后來跟人協商,拉了一個電線,接了電燈。”徐家慧說,從那個時候就有個夢想,如果能在南京有套屬于自己的房子那該多好,但似乎靠做保潔、打零工,這個目標還是很遙遠的。
【他們生活清貧】
買房第一年的年夜飯連一點肉都沒有
劉翠珍和徐家慧夫妻倆生了三個兒子,大兒子當兵退伍后,在南京找了一份駕駛員的工作,如今已經成家生子,老二雖然沒有工作,但也成家生子,平時他幫父母收廢品,老三還在上技校。“我們2004年在新街口明華新村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二手房,當時總價38萬,我們向銀行貸款10萬,又向親戚借了幾萬元,其它的都是靠做
保潔、打零工攢下來的,這套房子買下后,我們生活更加節儉,至今還記得那一年的除夕夜,我們飯桌上沒有一樣葷菜,全素。”劉翠珍說。一想到貸款的壓力,夫妻倆除了節儉,更是拼命找活干,后來他們發現如果能進附近的辦公樓收廢品肯定能“發財”。劉翠珍說,他們買了一輛帶電瓶的垃圾車,幫助附近的一家酒店清運垃圾,此外又幫助附近金輪大廈、金輪新天地、華辰大廈等商業樓清運垃圾。“我一般是凌晨4點起床,幫助幾個大廈拖運垃圾到豆菜橋垃圾中轉站。每天至少6趟,忙到8點鐘吃早飯,之后再收購廢品。”徐家慧說。
【他們還有目標】
要在南京再買第三套房子給小兒子
靠收舊紙板、廢報紙,老徐夫妻倆收入也明顯多了,二兒子沒有工作,平時也幫他們忙,后來他們就在慈悲社買了一套52平方米的二手房,還買了一輛面包車幫助搞運輸。“當時房價是1萬元一個平方米,連同第一套住房的貸款,我們最高時,欠銀行30多萬,我常跟兒子說,不苦不行啊,還要下勁苦。”劉翠珍說,盡管在新街口地區有兩套房子,但平時住在自己房子里的時間很少,大多時間是在馬路邊,大熱天就睡在下水道的蓋子上,又臭又臟,但是沒辦法,他們的工作就是這樣,現在目標是再買第三套房子,為小兒子。
【他們還很樂于助人】
曾背癱瘓老太上下樓多年
昨天下午2點鐘,記者在慈悲社巷子的馬路邊看到,老徐一家才忙著吃中飯,兩個兒子、兒媳婦和兩個還沒上學的孫女兒都在這里,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,這個團圓飯還有特殊的意義,一個是老徐夫妻倆結婚20年,算是珍珠婚紀念,同時也是來南京創業30年,加上老徐的生日也是這個時候,夫妻倆一道過50歲生日,加在一起算是過“百歲”生日,寓意恩愛到百歲。團圓飯很簡單,飯桌就是廢紙箱,劉翠珍從家里燒了一盆魚,炒了兩個菜,家鄉的洋河普曲就是“家宴”白酒,“節儉、勤勞”就是他們的致富理念。
劉翠珍說,沒買房子時,一家人擠在平房里,周圍居民也反感,覺得他們臟。“能在這里扎根,不但要吃苦,還要樂于幫助人。”徐家慧說,做保潔員期間,小區內有位80歲老太住5樓,后來癱瘓了,老人的子女白天上班,沒人照顧,都是他背著老人上下樓,那幾年他背著老人上下樓不下500趟。而附近的保險公司保安師傅說,老徐夫妻一家還不錯、肯干,大樓的垃圾清運和舊物回收需要他們。
轉載新浪網